專業壓克力加工與壓克力代工,兼顧精度為您的產品質感加分

世弘壓克力有限公司,自民國七十六年創立以來,致力於打造最優質的壓克力製品加工及成型製作。

憑藉多年來的「用心服務、技術服人」精神,我們秉持誠實互助的經營理念,奠定穩定成長的基石,並在各行各業贏得了卓越的口碑和信譽。

民國八十八年,世弘壓克力新廠落成後,我們迅速投身於壓克力電腦通訊、光電周邊產品等3C產業製品元件的開發與生產。在電子大廠的協助輔導下,我們特別引進了雷射切割機、CNC立體彫刻機、電腦數控彫刻機及鑽石刀修邊機等先進精密設備,成功拓展至廣告和電子產業。

如今,我們秉持前瞻視野,致力於企業永續經營的目標,並以不懈追求卓越的企圖心,保持專業、認真負責的態度,竭誠為您提供最佳服務。我們熱切期待您的光臨與聯絡,讓世弘壓克力成為您事業成功的最佳夥伴!

壓克力加工的專業性

壓克力加工是一個涉及多種技術與過程的領域,旨在將原始壓克力材料加工成精美的產品。以下將詳細介紹壓克力加工的過程及其技術特點,包括CNC加工、雷射雕刻、攻牙/金屬牙套以及壓克力黏合等。

壓克力加工的過程通常分為幾個步驟:開料、切割、雕刻、打磨、拋光和黏合。開料是將壓克力板材按照所需尺寸進行裁剪;切割則是通過機器將裁剪好的壓克力板材進一步切割成所需形狀。

CNC加工技術

在切割過程中,CNC加工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CNC(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是一種利用電腦控制機械進行精密加工的技術。

CNC加工能夠根據設計圖案自動創建高度精確的壓克力零件,並且具有高度重複性和一致性,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和精度。

我們的壓克力CNC作品

 

雷射雕刻技術

雷射雕刻是另一種常用的壓克力加工技術。它利用高能雷射束在壓克力表面進行雕刻,通過移除材料來創建所需的圖案或文字。

雷射雕刻具有高精度和細節表現力,可製作出精美的壓克力產品,如標牌、獎牌和擺件等。

我們的雷射雕刻作品

 

攻牙/金屬牙套加工

攻牙/金屬牙套是壓克力加工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攻牙是指在壓克力零件上加工出螺紋,以便與其他部件固定。

金屬牙套則是一種用於加強壓克力螺紋部分的金屬配件,通常用於提高結構強度和耐用性。這些技術確保了壓克力產品能夠穩定地組裝和使用。

我們的攻牙/金屬牙套作品

 

壓克力黏合技術

壓克力黏合是壓克力加工的最後步驟,用於將各個部件連接成一個完整的產品。壓克力黏合涉及專用膠水和特定的黏合技巧,以確保接合處強度和美觀。選擇合適的壓克力黏合劑對於提高產品的整體品質和使用壽命至關重要。

在壓克力黏合過程中,需要注意幾個關鍵因素。首先,選擇適合壓克力材料的黏合劑,能確保接合處具有良好的附著力和耐用性。其次,壓克力表面需要進行適當的清潔和去油,以提高黏合效果。最後,控制好黏合劑的用量和黏合壓力,可確保接合處無縫並且無殘膠。

我們的壓克力黏合作品

在選擇壓克力加工廠時,應詳細了解其技術水平、設備配置和質量控制流程。只有選擇具有一定實力和信譽的壓克力加工廠,才能確保產品達到理想的效果。同時,與壓克力加工廠保持良好的溝通,確保您的設計需求和期望得到充分理解和實現,進一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滿意度。

無論您的需求是製作精緻的展示架、獨特的標誌標牌還是實用的家具,專業的壓克力加工技術都能為您提供最佳解決方案。選擇專業的壓克力加工廠,讓您的創意和設計成為珍貴的現實,同時也為您的企業或個人品牌增添獨特的魅力。

 


臺北CNC壓克力車床代工推薦世弘作為壓克力加工領域的專家,我們強烈建議您在挑選壓克力加工廠時,仔細研究其技術實力、設備水平以及質量監控機制。僅當您選擇具備專業能力並且信譽良好的加工廠時,才能保證產品質量達到預期標準。此外,保持與加工廠的密切溝通以確保您的設計需求和期望得到充分體現,進而提升產品品質和客戶滿意度。三重電木雷射雕刻推薦

無論您的需求是打造精美的展示架、獨具特色的標誌標牌,抑或實用的家具,專業的壓克力加工技術始終能為您提供最優質的解決方案。選擇專業的壓克力加工廠,將您的創意和設計轉化為珍貴的現實,並為您的企業或個人品牌注入獨特的吸引力。新竹CNC車床加工推薦

老肖和老易都是剛搬來這個小區,剛好住對門。早晨,老肖或者老易打開房門,就涌進來一屋子的陽光。這個時候,對面的房門一般也恰巧打開了。都起得早。兩個老頭無言地相視一笑,算是打了招呼。這一天的日子,就在這笑當中舒展開來。 老肖兩口子的日子輕松瀟灑。老肖吃完早餐后,在小區里閑適地走走、逛逛,接著在路旁的樹蔭下,與一幫老家伙下象棋。他老伴喜歡唱歌,參加了民間老年歌唱團,每天都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老易兩口子的一天則是從“打仗”開始的。他們退休后就開始帶孫子了,每天從早到晚都圍著孫子轉,難得清閑。晴朗的日子里,老肖經常看見老易在小區里推著小推車,車里坐著牙牙學語的孫子。幾歲了?老肖問。快兩歲了。老易說。那小孫子白白胖胖的,小腦袋東張西望,煞是可愛。老肖有時候就忍不住放到臂彎里抱抱,小家伙不認生,“咯咯”地笑,用手抓老肖的臉。好福氣啊!孫子都這么大了。老肖把孩子放回小推車,歆羨地道。什么福氣?累的命。老易嘴里抱怨,臉上卻綻開菊花瓣似的笑紋。他想問問老肖,有孫子了嗎?話到嗓子眼,又咽回去了。沒好問。他從沒看見老肖的孩子回來過。 有一天晚上,快9點鐘了,外面刮著風,下著雨,老易敲門。他懷里抱著已經熟睡的孫子,臉上露出焦慮的神色。他跟老肖說,老伴病了,發燒。他要帶老伴到醫院看病,可這天氣、這孩子……老肖明白老易的意思,他伸手接過孩子,寬解道,你放心去,孩子,我們照管著。老易千恩萬謝地去了。孩子在床上睡得很甜,均勻地甜美地呼吸著。老肖兩口子不敢睡覺,守在床邊。一直到半夜12點多了,老易的老伴才打完點滴回來。第二天,老易家的門一天沒開。老肖后來才知道,老易的老伴在家里睡了一整天,老易一個人要照顧老伴,喂湯喂藥,還要照看孫子,忙得上躥下跳,根本沒工夫到外面遛彎。那件事情以后,兩家的關系親近多了,時不時地相互串門走動。 老肖兩口子無牽無掛,愛出遠門,每年兩次,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時間都要個把月。臨出門時,老肖跟老易打個招呼,叫他幫看著點門。老肖兩口子拖著拉桿行李箱,一前一后,緩緩向小區外走去。那背影,叫老易有點羨慕,有點若有所失。看著老肖家緊閉的靜悄悄的大門,老易有時候會忍不住地對老伴說,我們也要想辦法出去一趟,看看外面的世界。可是,孫子誰帶呢?兒子、兒媳忙。老伴無奈地說。 老易他們下定決心出去旅游緣自老易摔了一跤。那一跤,把他的左邊肩胛骨摔成骨裂。老肖兩口子去醫院里探視,只見老易躺在床上,臉色蠟黃,肩胛骨那里扎滿了白色的綁帶,右手無力地橫在病床上,手背上正打著點滴。老易的老伴神情疲憊地坐在病床邊。老肖兩口子關切地詢問病情,安慰著。老易摔傷后,他家的小孫子,兒子、兒媳帶走了。老易左手不能動,一動就疼,吃飯、大小便都成問題,白天黑夜就由老伴看護。兒子、媳婦要上班,還要看護孫子,抽不出時間來料理老易。這讓老易很是失落,只能依靠身體羸弱的老伴打理一切。好在老易體質好,傷好得很快,在醫院住了十多天就出院了。他在樓道間里甩動著左手,雖然肩胛骨還扯動著有點疼,但左手基本能伸縮自如了,也能拎東西。他的孫子他們沒接回來。好像也不打算接回來了。 有一天,在金秋十月的時節,老肖對老易說,他們今天又要出遠門了,請幫看著點門。豈料老易說,他們等會就出發去旅游,機票都訂好了。老肖問,不帶孫子了?老易一副大徹大悟的樣子,揮著手說,兒孫自有兒孫福,我們包辦不完,也要過過我們自己的老年生活了。看來,那一跤,讓老易兩口子的生活哲學來了個根本轉變,把重心放到自己身上了。老肖無言,默默地看著老易兩口子大包小包地拿著行李,喜滋滋地出門而去。老肖進到屋里,和老伴慢慢收拾東西。東西收拾完,他們關好門窗,就下樓出發了。他們的行程老早就計劃好了。 走到小區出口處,只見老易兩口子拎著東西,急急忙忙地折返回來。忘記拿東西了?老肖站住了問。老易停下來,氣喘吁吁,汗水如注。他氣急敗壞地說,不去了,不去了。怎么了?老肖很詫異。剛才兒子打電話來,說孫子住院了,要我們去守護,去不成了。老易一邊說,一邊和老伴拖著行李往家趕。顯然是回家放好行李后,就要立刻到醫院去開始新的重大使命。老肖兩口子拉著行李箱,繼續往外面走。他們的行程沒有改變,也無人能夠改變。他們每年都要兩次坐上同一個航班,到大西北一個偏僻的城市去,租一間房,住上一個月,陪伴、探視在高墻深院內唯一的兒子,給兒子父母親的溫暖,鼓勵他洗心革面,早日走出鐵窗高墻,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更多美文:情感日志

遇見是四十九年前的事,離開卻是知青想回城的決定,那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知青們聚會,常常會扯起下放農場時的經歷。自然,那個年代所發生的一切都會嚼在舌根上。于是,一個冠有‘土匪’名聲的人就會被知青們常常提起,并且繪聲繪色的說起他身上那神秘而‘不朽的傳奇’。 很多時候,回想過去一些事,總會有種縈繞耳際,揮之不去,呼之欲來的感覺。按說,在70年代初的政治生態環境里,在九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早已經沒有‘土匪’存在的蹤跡了。‘土匪’兩個字僅僅只是出現在小說和影視劇中。但是,在我下放的湘北邊陲東山峰農場,在二分場三隊我卻真正結識了一個本地土生土長有點‘匪氣’的人。 這個人,真名叫‘田福云’,是農場初建過程中從本地轉到農場的職工,但他的身份如同山峰的云霧一樣撲朔迷離,誰也搞不清楚他倒地是哪里人,祖籍何在,又是從什么地方過來的?倒是他的土家族裝束和硬朗的身板子和‘田土匪’的別名,讓我記住了他。 記得,初到知青點時,霧鎖的煙雨下,遠處的山坳中,蹲守著孤獨的一棟茅草房,三面是小山包的遮擋,幽暗的燈光一閃一閃,全然沒有了一絲活氣,僅僅北面方向露出的一扇平坦才稍稍使人緩解。如果遇見晴天,站在這道口子上放眼望去,莽莽的群嶺,蜿蜓的山脊,林海聳翠,紫煙籠罩,那景象,仿佛可以隱藏著千軍萬馬,的確是饒有奇趣發人遐想的。 知青與‘田土匪’就同住在這一棟茅草房里。他離我住的房間不遠,頂當頭朝南的半間茅草房就是住的他們一家三口。因此,我與他便有了緩慢的接觸和了解。 當真情輕敲殘酷的現實時,細觀其人的印象;他中等個子,正直中壯年,但脊背稍帶點彎躬,頭上微微有些禿頂,穿一件土家族琵琶襟上衣,一條用藍底子印花布做成的青絲頭帕盤纏了整個腦袋,一根銅制的短煙槍拴住一袋散煙絲別在腰上,空閑時,常坐在自家門前‘吧嗒、吧嗒’的抽著旱煙;又由于長年生活在山區,臉上的皮膚顯得很粗糙,深壑的皺紋布滿了額頭和眼角,兩只小小的三角眼睛有點渾濁,一起出工時,我曾經瞧見他手上的皮膚也是皺巴巴的,有點兒像樹皮,甚至每一根指頭都粗得好像彎不過來,但遇到隊上每次打突擊或有重勞力活時,那種超體力的物體重量,一百幾十斤巖石,一百幾十斤柴火挑在他的肩上、背在他的背上卻能如履平地,從他體內爆發出來的 蠻力和筋爆的手力使我感到驚訝和咂舌。但在平日里,他幾乎很少與知青們接觸,總是‘灰頭土面’似的緘口無言,生怕惹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其實,單憑其人的表象你會覺得他就是一個老實本分的山民,而只有透過他細細炯炯有神的眼光中才會發現他精神矍鑠下的那隱藏的‘匪氣’的秘密。說實話,那時,我對他頂多只是一個‘中性’的感知,不好也不壞。 在他暮氣沉沉下,歲月不曾饒過誰,沒有一個肉身可以一直年輕隱蔽下去,但靈魂可以。有一個細節流傳得很廣,說是他曾經參加過土匪,干過‘打家劫舍’的勾當。后來,據他本人交代;由于生活所迫,他與人一起曾搶過別人家的幾個瓷碗和一些鹽巴、僅此而已。此事雖無從考證,但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查出你祖宗十八代,查清你的歷史問題應該是沒有多少瑕疵的。為此,把干過‘土匪’的罪名放在他身上,‘田土匪’的名稱便在二分場三隊里‘約定俗成’了。 過去,在我的想象中,土匪總是與大山和偏僻的地方聯系起來,說來也巧,如今,我下放的地方正好屬于‘武陵山脈’與湘西毗鄰, 這里峰巒起伏,溝壑縱橫,溪河密布,洞穴幽深。此地有著絕佳干‘土匪’勾當的地理生存環境。茫茫無際的山脈,懸崖絕壁,濤濤林海,一片原始森林,稀鄰的人口、房屋、吊腳樓、溪流,裊裊炊煙就如同小說《湘西剿匪記》和影視作品《烏龍山剿匪記》中描述一樣;一群最為放蕩、最散漫、最不愿受約束的烏合之眾,手持鳥銃,刀棒,把守在山礙、隘口之地,碰到路過之人或者商隊就會跳出來大喊一聲,‘想過路,留下買路錢’,然后便劫貨摟人。 在那時,任何一個沒有偏見的人帶著政治環境的目光去看待,都會發覺‘階級斗爭一抓就靈’的神通廣大,而且還光彩奪目、豪氣沖天。當然,這里面也夾雜了夸張和神經質式的自我陶醉。‘田土匪’就這樣被階級斗爭的手段楸出來,然后被政治環境加以‘關照’了。再后來,每次隊部開斗爭大會或是政治活動,少不了他必須‘站臺’和陪斗的現象,或者成了被取薄、排擠、欺凌的對象。 土匪(拼音:tǔ fěi)、(英語:a bandit),以半路搶劫、打家劫舍等為生的地方武裝團伙或其成員。擾亂社會治安。在地方上搶劫財物,為非作歹,殘害人民的武裝匪徒。以打家劫舍為生的地方武裝團伙或其成員。 據資料記載;解放前夕,湘西匪患尤烈。國民黨反動派在湘西建立反共根據地。他們勾結地方土匪,組建了3個暫編軍12個暫編師,還有"湘鄂川黔反共救國軍"等成建制的10多股反動武裝,總數達10多萬之眾。 1951年2月1日,湘西軍區發出《剿匪政治動員令》,全面進剿湘西土匪。1949年9月中旬,解放軍第38軍由常德挺進湘西,先后解放了湘西十余座縣城。9月下旬,47軍、46軍136師、38軍114師等主力部隊奉命進入湘西剿匪。至51年2月47軍赴朝參戰為止共殲匪92081人,繳獲大量槍炮彈藥。其后,湘西軍民又經過兩年艱苦卓絕的斗爭,肅清殘匪2萬多人,數百年湘西匪患,宣告終結。 讀書的時候,我在小說《湘西剿匪記》、《武陵山下》、《林海雪原》等書籍中了解到,土匪乃一群烏合之眾,他們以搶劫、勒索為生,缺乏政治遠見,是法律和秩序的破壞者,他們行為放蕩不羈,為所欲為,不愿受任何約束,等等。透過閱讀小說和影視作品的觀看,其實不然,事實上,人類社會任何一種組織要持久地存在并進行活動,都遵循一定的規則,受一定的約束,不可能絕對的自由、絕對無約束。土匪組織,的確是人類社會各種組織中最為放蕩、最散漫、最不愿受約束的一種。但是,這是指他們不受正常社會的法律、道德和其他公眾規則的約束,一般說來,多數土匪隊伍內部是有約束的,有的土匪隊伍的紀律還相當嚴厲。 其實,歷史上的土匪并不都像書中所描寫的那樣,土匪大多數都是平民百姓,為生活所迫或是受到官府欺壓,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這才嘯聚山林的,也只不過是為了混口飯吃。‘田福云’是否也是這種社會環境造成為‘田土匪’的呢?至少,我在他身上是看不出其‘土匪’的痕跡了。 久居隊上,墾荒壘屋,背柴、砍茅草,炊煙犬叫,‘田家’的一些‘二、三’事也就慢慢貫穿入耳。知道真正落戶在隊生活的只有他一家三口。女兒‘田惠蘭’正值讀書年齡,可能受她父親的出生的襲擾,還受其農場初建的影響,所以讀書年齡時并且沒有進學校讀書,而是跟隨其父母一起出工勞動。而他老婆‘幺妹’也是在隊上出工謀生。平日里她寡言少語,很少去招惹別人,只是在裝束上與她老公有些差異,同樣是用藍底子印花布圍巾盤住著整個腦殼,用深黑色漂染的土布做成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只是少了喜歡佩戴的各種金、銀、玉質飾物。 后來,我聽說他還有兩個兒子,都在附近的中嶺公社和古羅大隊,但我從未看見過。只是他家里養的狗和他那把打獵用的‘鳥銃’特別,所以我還記得深刻。一條被人稱呼打獵的‘趕山狗’,雌性,顏色是麻黃色。此狗很少亂狂叫如同他的主人性格一樣不聲張。但他們常常是形影不離,出工時就在山上打野食,刨鼠洞、捉些小動物是它的拿手好戲。后來,此狗生了一窩狗崽子,全都是黑色的,被支部書記和職工排長都抱走了。然而,兩只黑色的狗崽子全然不是母狗的性格,常常犬狂不停,這及可能是改變了狗的基因或是換了主人,因為,這兩家都是貧下中農? ‘田土匪’是本地人,他對當地的風土人情都非常了解。我要好的一個職工排長劉正田與他關系特別好,所以經常在一起聊山里挖天麻采藥材、談溪水中炸魚、討論鳥銃裝火藥打野豬、野雞之事。 有一次,劉排長和他商量好了,決定帶我去‘田土匪’在古羅那邊的大兒子家走一趟,來去的路程可能有七、八十公里,時間要兩三天,還準備歇一兩個晚上。當時,排長幫我帶了大米和一些玉米面,他知道我吃不了玉米,所以特意帶著大米給我恰,因為,那個年代是憑糧票供應,所以不帶這些東西,人家是沒有辦法招待的。 次晨的晴空,一層稀薄的像紗一樣的乳白色的氣流,在遠處的山脈和樹梢上輕輕地搖曳著,蕩漾的晨霧彌漫了我的視線,好像在掩蔽著自然界所起的變化的神秘一樣。因為,今天的行動本身就顯得非常神神秘秘。當時,‘炸魚’屬于農場和國家禁止的,與‘田土匪’一起私自出來又顯得很不恰當,但一切有貧下中農出生的劉排長當著,我也就無所顧忌了。 三個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十六歲、二十八歲、五十歲)就這樣悄悄的出發了,匆匆忙忙地趕路。‘田土匪’在前面開路,他身背著竹背簍,里面裝有砍刀和昨晚用瓶子裝好的炸藥和雷管,還有一些大米和一些玉米面,鳥銃的槍口露出在竹簍口上,仿佛有一種軍事行動的神秘感。 翻過幾座大山,跨過數條小溪,越過依山而建的木質吊角樓,我看見門前掛著紅彤彤的干辣椒和玉米,這種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上層通風、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再往前走,不遠處我看見一座高聳入云的山洞,洞口的巖石呈竭黃色,真像一條龍從山洞里沖出來,延綿幾千米,沿路撒下數堆碎巖石形成的溪流,他告訴我;這叫‘黃龍洞’,是澧水的發源地。 此刻此景,我又想起兒時長沙的晨霧,薄薄的繞著湘江的水面和岳麓山,用樸素的白衣輕裹又如同夢娜麗紗那美麗的微笑,若隱若現似幻似真,而我卻不盡然在這異鄉的大山深處嗅著泥土潤物的無聲和神秘。 抬頭,觀其山野的俊秀,涼風拂而靜思,再覓其眼前‘田土匪’的深涵,我猛然想起影視作品《烏龍山剿匪記》中的‘田大膀’,那個形象與‘田土匪’真是同出一轍。他們年齡,他們相貌,他們生存環境是何其相似啊!我們一同從隊上出發,他年齡最大,然而,他卻比我們都顯得步履輕盈喬健,一路上,他手握砍刀,非常敏捷的在布滿雜草藤蔓和尖刺的山道中開路,最讓人稱奇的是,他的腿腳特別靈敏,幾十歲的人了,翻山越嶺如履平地,一般年輕人都攆不上他,他在前面走,我們甚至要小跑,才能趕上。那充滿‘活龍鮮健’的精力不差十八九歲的年輕人。特別是他對大山的了解與熟悉,仿佛就是山中的一條蛟龍。如此看來‘匪氣’在他身上真的是不折不扣! 午后,我們終于到了他兒子的家,我看見溪水邊有一所低矮破舊的老屋危危地立在陌旁,炊煙從老屋后裊裊升騰,宛如一條扯不斷的舞動的白綾,緩緩攀上一棵高樹的梢頭,將它無聲包裹。再看房子,木制的竭色的門,紋理清晰,因歲月久遠漫漫剝落的皮層,摸上去有微刺的質感。進屋后,發現房間里很簡陋,里面只有必須的生活用品,除了一張寬大的木床外,唯一值錢的,就是他床上的青底子籃色的印花被褥和不規整木柜子里的幾雙碗筷,再有就是灶上兩口鐵鍋了。整個感覺就是一切有著年邁的裂痕。 安頓好行囊后,這里顯得非常靜謐,側耳,我只聽見山崖的溪水邊,咆哮的水聲在耳邊濃濃作響,那從上而下的涓涓水流匯集到此形成了巨大龍塘,沒有比在這里炸魚更適合了。 迫不及待,劉排長與‘田土匪’同時脫去衣褲,站在溪水中往深塘里投去炸魚瓶,一聲巨響,深塘里的魚被震昏,然后漂上水面,隨即又被水流沖往下游,此時,我早已做好準備,在下游用一個漁網一條條網住它們,當然也漂走了不少魚,一天下來,魚也炸了不少,第二天吃完早飯并往回趕,悄聲無息的全當沒有發生一樣。 從那次事件后,‘田土匪’的記憶在我心理便慢慢淡忘了,然而,在閑來時,‘田土匪’的形象卻會偶爾想起。去年我回東山峰休閑時,順便去打聽了他一些情況,據熟悉他的人說;‘田土匪’應該是永順那邊的人,他是后來移民到東山峰的。熟悉他的人還說;所謂當土匪也是無稽之談,他身上種種傳說都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我寫他也不是一種奇怪的羅輯,因為,斯人已去,別來無恙,但愿那個年代永遠不會再現。 2021.6.15草于家 >>>更多美文:原創散文

粽子在我眼里,是個稀罕物兒。這么精致的吃食,含著糯米的甜香,葦葉的清香,還有歷史的馨香,一粒粒潔白的糯米,護佑著碧青的汨羅江中屈原的完美。 對粽子的向往追溯到兒時。那個清晨,還沒起床,就聽見院子里有腳步聲,腳步聲帶來了寒暄聲,寒暄聲帶來了歡笑聲。三嬸子像送子娘娘一樣,給我們送來一籃子散發著香味的小粽子。三嬸子是城里人,城里人流行包粽子,三嬸子就包了一筐,挨家挨戶給我們送。農村人什么時候見過這樣“三角四棱搭成房”的講究吃食?農村孩子成天端著粗瓷大碗,猛一吃上這扎裹得妖精一樣的小東西,還真有些下不了嘴呢。 吃了一次稀罕物,來年包粽子就成了我們家的“盛況”。媽媽負責提供原材料——— 江米,姑姑叔叔們去采粽葉,三嬸子提供工藝,眾多姑姑、嬸嬸齊上陣,大家一起包粽子。 我們家不是名門,卻是旺族,堂兄弟姐妹幾十個,圍坐在一起,又是一番熱鬧。幾個小妹妹跳皮筋,邊跳邊唱: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是端陽,那兒是端陽,處處是端陽……在我的記憶中,這場景比粽子本身還要值得回味。 后來,爺爺、奶奶相繼去世,跳皮筋的孩子們像大樹上的小鳥一樣飛走了。飛到北京、飛到上海,飛到杭州、深圳,甚至越洋過海。我們的大家族,想聚到一起太不容易了。當年包粽子的盛況,已不復存在。 姑姑在網上要了我的地址,說端午節快到了,她要給大家寄粽子。幾天后,快遞在樓下叫我的名字,我接過兩盒沉甸甸的粽子,開始簽單。看到發件人和收件人兩個名字并列在一起時,看到我們相同的筆跡和姓氏,我竟要落淚了。因為與此同時,上海在簽單,深圳在簽單,我們簽下共同的姓氏。 這就是血脈相連呀!姑姑是我們家族最美的才女,年齡最小,付出最多。她曾住在當地一所重點中學里,我們全家幾十個學生,都是受著她的關懷與照顧。我曾想,知恩必報、有情后補。可我又何曾回報過什么?直到現在,依然是手捧著她千里之外寄來的粽子。 回到家,煮粽子。掀開鍋蓋,香味撲鼻而來,這一刻,北京的家、上海的家、深圳的家、杭州的家、徐州的家,家家香味氤氳。 親情永不散,粽香滿天涯。 >>>更多美文:空間美文

SH741CEVD1571E


新竹非金屬零件加工推薦
新竹壓克力加工推薦 》攻牙/金屬牙套服務:為壓克力製品提供堅固可靠的結構支持台北CNC壓克力夾具加工推薦 》攻牙/金屬牙套服務:提供專業解決方案,確保壓克力結構穩固

arrow
arrow

    t14g4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